热门搜索:
当前位置: 产经企业

朱晓光:引领中国轻工业智能制造的创新先锋

来源:中国食品产业报     作者: 董善斌  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9-29
  董善斌  轻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。从食品、家电到纺织、家具等轻工业产品,无一不彰

董善斌

轻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。从食品、家电到纺织、家具等轻工业产品,无一不彰显其重要性。这一领域不仅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质量,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。尤其是食品工业,作为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既关乎民生福祉,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食品安全与经济增长。然而,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,轻工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首先是技术升级滞后,部分企业依旧依赖传统制造模式,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,导致生产效率不高。其次是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,整体技术水平参差不齐,资源共享与技术创新乏力。再者,环保与安全标准日益提高,迫使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兼顾绿色发展。这些问题给轻工业带来了严峻挑战,但同时也为行业的技术变革和智能制造提供了契机。

http://img.danews.cc/upload/ajax/20240925/3f3fe270784663cf1cc4f67960e2b76b.png

在这样的背景下,朱晓光,这位中国知名的轻工业智能制造技术专家,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,成为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。朱晓光曾担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食品及装备专家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处长、中国轻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,并拥有高级工程师的职称。多年来,他始终走在轻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,特别是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方面,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作为中国轻工业智能制造的引领者之一,朱晓光深刻认识到技术创新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性。为应对行业技术滞后、资源匮乏的困境,他积极参与了多个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。其中,中国工程院的《食品产业国内外分析比较》课题研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在这一课题研究中,朱晓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,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比较,为中国食品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前瞻性的建议。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全面而详实,重点指出了中国食品产业链虽安全可控,但在效能、能耗、先进性及可靠性上与国际领先存在显著差距。主要短板包括:关键原材料与零配件高度依赖进口,影响国产替代效能与品质;原辅材料供应结构失衡,部分关键原料如乳铁蛋白、葡萄酒助剂完全依赖国际市场,价格波动大且存在断供风险;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,标准数量不足、质量不高,国际参与度低,流通环节标准尤为薄弱。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,朱晓光高瞻远瞩地指出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,为中国食品工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向与策略。朱晓光在报告撰写中的杰出贡献,也获得了中国工程院的特别表彰。正是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,朱晓光持续推动着中国轻工业,特别是食品工业在智能制造和现代化道路上的快速前进。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,也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可以说,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,朱晓光始终走在创新的前列。近年来,他自主研发了“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轻工业智能制造技术共享服务平台V1.0”。这项技术成果是一个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,专门为轻工业提供智能制造服务的共享平台。该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智能制造技术资源,实现了轻工业制造过程中数据的全面采集、分析和共享。其核心目标是提高轻工业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,优化资源配置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。

该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展现了多重优势,最为突出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智能制造技术的门槛。平台汇集了丰富的智能制造技术、解决方案和行业经验,企业无需自行开发或采购昂贵的设备,只需通过平台便能获取先进的技术支持,从而减少研发投入和技术学习的成本。同时,平台提供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流程,企业按需选择模块即可快速实现智能化。通过企业间的技术协作与资源共享,这个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、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,借助其技术资源和经验,加快了中小企业的智能化转型。由此可见,这个平台通过技术资源整合、云端服务和协同创新,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涉足智能制造领域的壁垒,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轻工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。

展望未来,朱晓光对轻工业,尤其是食品工业的智能化发展充满信心。他坚信,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积累,轻工业的智能制造与发展必将迈入更新更好的阶段,而他本人也将在这一过程中,继续发挥重要作用,为中国轻工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。


最新文章
 
行业相关食品资讯
 
推荐图文